时间:西汉
介绍:“咸鲜爽口,一人一锅,干净卫生”
推荐指数:四颗星
价格指数:五颗星
早在商周时代,人们就会用鼎来加热食物。但是那个时候的鼎作为礼器的作用更重要,所以距离现代的火锅还比较远。随着汉代生产技术的提高,人们的食物开始越来越多样化。王公贵族们对饮食的仪式感要求也越来越高,火锅的雏形,就在此时诞生了。
汉代青铜染器,现收藏于许昌博物馆
在汉代王公贵族中,曾经流行一种吃法,叫作“染”。就是将酱料放进托盘中加热,然后再将经过一定加工的肉脯浸入酱料中,等到肉脯吸收水分再次变柔软后食用。
在我国不同地区都曾经出土过染器,它们的结构相似,由杯、炉、盘三部分组成。上面的染杯用来盛放酱料,炉子添炭火加热,下面的托盘可以方便移动。
相信细心的朋友们已经发现了,这吃法,这器具,不就是涮羊肉换了个说法吗?
的确,“染”已经与现代火锅颇为相似。这种吃法一度是王公贵族的专享,普通百姓是无法企及的。再加上,汉代实行分餐制,所以“一人一锅”就是当时流行的宴席菜式。
汉代宴饮画像砖拓片
这种小火锅除了干净精致,其实食材的种类和味道,也与今天非常相似。西汉时的肉食来源主要是猪狗鸡这三种。而今天常见的牛肉,因为在古时是重要劳动力,所以不能轻易食用。口味上,今天的咸甜酸鲜都可以在西汉找到对应:盐、酱、豉、酢(cù)、糖,都是汉代常见的调味料。
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“染”后来开始渐渐从宫廷走向大众。在《吕氏春秋》中曾经记载过一个荒唐的故事:齐国有两个好凶斗勇的人,分别住在东城和西城。有天他们偶遇了,就说要一起去喝酒。喝着喝着,其中一人说:“要不要来点肉?”另一人说:“你我身上都长着肉,还问别人要什么肉?”于是两个人开始割自己身上的肉,用染器涮着吃……
最后的结局就是世界上少了两个用自己下火锅的人……作者在故事的最后也语重心长地说:“勇若此,不若无勇。”
不只是“染”,就连“染指”都是由食物而来。春秋时,郑灵公宴请大臣吃甲鱼却偏偏不给子公吃,子公伸手在甲鱼的鼎上用手指蘸着点汤品尝了一番,就走了,自此之后就有了“染指”这个词。
吃火锅可以,请注意辨别食材来源哦
时间:东汉
介绍:“一锅五格,一次性吃到五种味道,一定吃到你过瘾”
推荐指数:五颗星
价格指数:三颗星
汉代分格铜鼎
2009年,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考古中,出土了一件铜鼎。这件鼎就是赫赫有名的,到目前为止现存的唯一一件分格铜鼎。不同于传统鼎一锅炖的形式,这个分格鼎中用四块隔板分出了五个独立区域。所以在烹饪时,可以在五个区域分别放入不同的食材,当然也可以安排五种不同的口味。
这可能就是最早的“鸳鸯锅”。到了东汉,脱胎于分格鼎的五熟釜开始流行。五熟釜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——锅,因为它的改造者是魏文帝曹丕,没错,就是逼着他弟弟写出那首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”七步诗的曹丕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
曹丕的一生,跟锅蛮有缘分的。
五熟釜其实和分格鼎的原理差不多,只是更适合于放入汤料加热,所以更加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鸳鸯火锅。五熟釜是曹丕的得意之作,他专门用自己的发明宴请了重臣钟繇。吃过用过还觉得显摆得不够,又写信给钟繇,说“昔有黄三鼎,周之九宝,咸以一体使调一味,岂若斯釜五味时芳?”就是说不管是黄帝的三鼎,还是周代的九鼎,都是只有一个味儿,哪儿比得上我的五熟釜,让一顿饭立即五味俱全?
电视剧《星汉灿烂》剧照
时间:唐代
介绍:“食材丰富,上天入地,只有你不敢,没有吃不到”
推荐指数:五颗星
价格指数:四颗星
到了唐代,人们对火锅,或者说对食物的想象力都空前开阔。因为国力强盛,人们的思想也积极开放,对食物的包容度非常高。所以在唐朝吃火锅,你可以吃到媲美今天的丰富食材。
先说肉食,在唐朝可以吃到非常物美价廉的羊肉。唐朝人喜食羊肉,政府便大力提倡,因此唐朝羊的数量之庞大在其他朝代是无法想象的。在《唐六典》中就有记载,二品大官,每个月的俸禄就包括二十只羊,三品则每个月可以领到十二只羊,四品五品的小官每个月也至少有九只羊。《新唐书·兵志》也曾记载:在唐玄宗开元年间,仅是官方经营的甘肃陇右牧场,就有67万头羊之巨。如果再加上当地牧民自己养殖的,这个数字会更加惊人。
所以在唐朝涮火锅,羊肉你可以放开了吃。
电视剧《宁安如梦》剧照
唐朝时也有非常多的海鲜种类:今天常吃的螃蟹、比目鱼、海蜇、乌贼、生蚝都能在唐朝吃到。而由于与西域的交通便捷,唐朝的蔬菜种类也大大丰富。根据《食疗本草》中的记录,黄瓜、扁豆、冬瓜、芥菜、萝卜、水芹、油菜、空心菜、茄子、马齿苋……这些蔬菜在唐朝都已经出现在普通老百姓的餐桌。
所以在唐朝吃火锅,食材的丰富程度已经与今天无异。
唐朝古墓壁画 野宴图
唐朝的火锅多是用陶土烧制而成,白居易在《问刘十九》中曾经描绘过一幅冬日火锅图鉴:
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
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
在将要下雪的傍晚,与三五好友谈笑风生,喝着碧绿的新酒,吃着暖呼呼的火锅,好不惬意!
时间:宋
介绍:“鲜就一个字,我只说一次”
推荐指数:四颗星
价格指数:三颗星
尽管唐代国力空前强盛,唐代的火锅依然是王公贵族的专享。而到了宋代,火锅才真正完成了它的平民化进程,出现在了大众的餐桌上。在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中就有记载:“十月朔,有司进暖炉炭,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。”农历的十月初一,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吃火锅烧烤,好暖一暖即将到来的冬天。可见,吃火锅已经成为了人们在天气转寒时的一个传统活动。
《庆余年》剧照,二皇子的火锅吃播
宋代的火锅还有了一个非常浪漫的新名字——拔霞供。相传南宋文人林洪有一次去武夷山探望好友至止师。那天恰逢大雪,林洪捕获了一只野兔。至止师便为他烹饪了一道特别的美食:将野兔片成薄片,再用各种酱料腌制,取一只炭炉,煮开一锅汤料,将肉片在滚烫的汤料中涮熟,捞出蘸料食用。
这个吃法令林洪大为赞叹,他后来在自己的食谱《山家清供》中详细地记载了这道菜。因为肉片在锅中翻滚变熟的过程,恰似天边的晚霞涌动,所谓“浪涌晴江雪,风翻晚照霞”。被美味感动的林洪就给它取了个浪漫的名字——拨霞供。
北宋·赵佶以及宫廷画家 文会图(局部)
时间:清代
介绍:“皇帝吃了都说好!”
推荐指数:五颗星
价格指数:五颗星
在清代,火锅的魅力更是无孔不入,从紫禁城到街头巷尾,无论男女老少,人人都无法抵抗火锅的诱惑。
乾隆皇帝应该是历史记载的最喜欢吃火锅的皇帝。
清·银寿字火锅
根据《乾隆四十八年节次照常膳底档》记录了在公元1783年正月初十这一天,乾隆帝简简单单的三顿用膳:
早上,吃火锅,乾隆在养心殿吃早膳,其中就有“燕窝红白鸭子八仙热锅一品”“葱椒鸭子热锅一品”“炒鸡丝炖海带丝热锅一品”。
中午,吃火锅,乾隆帝在乾清宫宴请宗室皇亲,又吃了一顿涮肉片,羊肉、鸡肉、狍肉通通来了一遍。
晚上,吃火锅,乾隆帝在漱芳斋又吃上了“燕窝鸡糕酒炖鸭子热锅一品”“炒鸡大炒肉炖酸菜热锅一品”“红白鸭子炖杂脍热锅一品”“婉嫔进贡热锅一品”。
清·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
乾隆还曾经摆过四场千叟宴,邀请上千宾客,摆出了一条有五百多桌的火锅长龙。如果火锅有代言人,放眼中国历史,没有人能比乾隆帝更合适。
《红楼梦》中也有初雪吃火锅的场景
火锅在清廷中绝对是当仁不让的C位。慈禧太后还曾经独创过一道做法非常考究的菊花锅:以鸡汤打底,煮至沸腾后,将鸡片鱼片等食材下进去,盖好锅盖,等到锅底再次煮沸,就掀开锅盖下一盘菊花进去,再盖上锅盖稍等片刻,一锅清香扑鼻的菊花锅就可以享用了。
END
我们今天的火锅之旅到此要先告一段落了。从西周到清朝,火锅的历史源远流长。从王公贵族的专享,到走进千家万户。从笨重的铜鼎,到精巧的炭火锅。火锅带来的温暖和美味,把古今多少事都煮得汁水充盈,滋味万千,然后都付诸谈笑中。这口咕嘟咕嘟沸腾的“泉水”,温润了我们几千年。
冬天要来了,让我们一起说:谢谢火锅!